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

2012-06-22 16:41:44 作者:admin 来源: 浏览次数:0 网友评论 0



端午也称端五,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。“端”的意思和“初”相同,称“端五”也就如称“初五”。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不一,楚人纪念的是屈原,越人纪念的是勾践,吴人纪念的是伍子胥和曹娥,其他地方也有自己的不同纪念对象。其中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、最深和最大。

说法1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

据 《史记》“屈原贾生列传”记载,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身死,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。传说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哀痛异常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 吊屈原。渔夫们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。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、鸡蛋等食物,丢进江里,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,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 体。人们见后纷纷仿效。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,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,以免伤害屈大夫。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,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,外缠 彩丝,发展成粽子。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龙舟竞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的风俗,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

说法2 纪念伍子胥、曹娥和勾践

端 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,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。吴王夫差听信谗言,赐伍子胥宝剑自刎。伍子胥本为忠良,视死如归。夫差将其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 江,因此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。吴越两地还流传端午节是为纪念孝女曹娥救父投江。此外,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。龙舟竞渡活动,被认 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、打败吴国的历史。

说法3 端午节是龙的节日

这 种说法来自闻一多。他认为,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“龙”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。其主要理由是:(一)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——吃粽子和竞渡,都与 龙相关。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,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。(二)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“五彩丝系臂”的民间风俗,这应当是吴越地区“以像龙子”的文身习俗的 遗迹。

说法4 夏至与“恶日”

也 有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“夏至节”,还认为端午节是“恶月恶日”。在先秦时代,普遍认为农历五月是个毒月,五日是恶日。《吕氏春秋》中规定人们 在五月要禁欲、斋戒。从先秦以后,五月五日为不吉之日。在此日插菖蒲、艾叶以驱鬼,薰苍术、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,就是顺理成章的事。


上一篇: 纪念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

下一篇: 关于游牧民族婚俗的传说

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>>
验证码: